德昂族腰箍的基本介紹
德宏州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xiāng)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xiāng)。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德昂族雖然是較少數(shù)民族,卻有著悠久的歷史。眾多史學(xué)研究者和專家們都認為,德昂族就是古代云南百濮后裔的一支,很早就定居在云南,他們是滇西南最早的原住民族之一。
腰箍,德昂族語稱“囊”,為德昂族婦女佩戴的裝飾品。腰箍是用來系在緊身的短衣、裙子或長褲之間,根據(jù)腰部尺寸大小來制作,行走的時候,腰箍隨著雙腳的移動而伸縮彈動。唐代曾有“皆以藤蔑纏腰篩”的記載,歷經(jīng)宋、元、明、清幾代,直至今日。是德昂族婦女在傳統(tǒng)服飾中的最為閃亮、突出的裝飾物。按德昂人的習(xí)慣,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數(shù)個、甚至數(shù)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
腰箍制作的材料用滕篾、竹片、毛線、草和彩色紙。有的腰箍前半節(jié)用藤蔑,后半節(jié)用螺旋型金屬絲(包括銀絲)來制作。腰箍寬窄粗細不一,用“多染”(或油漆)分別涂成紅、黑、黃、綠、青色。黑色為主色,用彩色毛線纏繞裝飾;有的腰箍上面還刻著各種圖案,并包上銀或鋁皮,使其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亮,鮮艷奪目。
德昂姑娘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就說明這個姑娘是個勤勞、聰明,有智慧,心靈手巧的人。青年男女戀愛時,腰箍又成為愛情的信物。小伙子為獲取姑娘的愛,往往費盡心思,精心制作有圖案的腰箍,送給心愛姑娘佩戴。
產(chǎn)品特點
腰箍大多用藤篾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
歷史民俗
傳說德昂族的祖先是從葫蘆里出來的,剛出來的時候,男人們都長得一模一樣,女人到處亂飛,后來天神利用智慧將男子的容貌區(qū)分開來。男人們?yōu)榱怂┳∨?,就用藤篾編成圈將她們套住,女人們再也飛不動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