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貝雕的基本介紹
“甲子貝雕”——甲子是有名漁港,海邊沙灘上貝殼資源豐富?!凹鬃迂惖瘛笔遣捎煤_吀鞣N各樣的貝殼,通過精細加工,用特質粘膠組成組成逼真、生動的山、石、水、河流、瀑布、木竹花草、鳥獸蟲魚、各種人物造型等活靈活顯、立體感強的圖景,加上配置玻璃框架,形成立體工藝品,暢銷海內外。
甲子貝雕是全國優(yōu)秀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
甲子貝雕工藝技藝精湛。它借鑒牙雕、玉雕、木雕和國畫等線條深淺勾勒技藝,以千姿百態(tài)的貝殼經過精雕細琢構成一件件多姿多彩、風格精巧、惟妙惟肖的藝術作品,每件作品都體現著民間藝人們巧妙身手和美的心靈。尤其是全國首創(chuàng)且僅存的立體貝雕這一傳統(tǒng)技藝,更是凸現作品視覺與質感的神韻效果,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在制作過程中,甲子民間老藝人們對貝殼的運用,極其高妙。有斑痕的貝殼,鋸成帶疤痕的樹木軀干;具有螺絲旋紋的貝殼,切成仕女的發(fā)髻;利用江瑤貝、銀殼貝,制作樹葉;利用海螺、雞心螺的紅色作楓葉。還有,葡萄是用貝內層的紫色制作的,衣裙是利用江貝的層層紋理表現的。實在不行,才染上透明色。有專家稱,國畫有多少種表現形式與構圖,就有多少種甲子貝雕畫。
甲子貝雕表現手法有立體、半立體、平貼、刻線、浮雕、鏤空、沉雕等;類型分浮雕掛畫,如花鳥、人物、山水、博古等;立體貝雕,如人物、花鳥魚蟲、花瓶擺件;低浮雕及鑲嵌,如漆板掛畫、家具、屏風等。其制作步驟主要有幾個方面:一設計圖樣,根據社會、民俗所需,設計出各種規(guī)格具備古代創(chuàng)意且實用的圖紙;二取材,根據圖紙設計的需要,分解拆件,按其部件動態(tài)選用適合貝殼、因材施藝粘膜成型;三制作,對所需的部件進行切割、打磨、再經手工雕刻、拋光,使其生動活潑,增強畫面美感;四上色,按畫面內容需要,給予加色襯托;五安裝,把部件組裝在底板上或架件上恢復原設計圖案的藝術造型,然后配上木框、玻璃等裝飾部件,便成貝雕產品。
產品特點
它是以貝殼為雕刻材料,制作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作品。如人物、花鳥魚蟲、花瓶擺件、漆板掛畫、屏風……其作品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堪稱中國工藝美術品中的一朵絢麗奇葩。
歷史民俗
甲子貝雕歷史悠久,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是一門具有歷史性、傳統(tǒng)性的藝術。據史料介紹,早在明清時期,甲子就有人將貝殼經過鋸、磨、鉆、刻等制成首飾品。如“馬鞍螺”用繩子串成項鏈;“花蚌仔”連成手環(huán);用漂亮光澤的貝殼制成玉牌,當成吉祥之物給小孩子佩帶。由于甲子毗鄰南海,貝殼生長甚多,常用貝殼類制成日常用品。如“紅螺殼”鋸開制成水瓢;“日月殼”做糞匙;“絲蚌殼”穿繩連在網上作鉛墜;“響螺殼”當螺號配合八音鼓樂演奏等。近百年前,老藝人劉基碧偕子隆明就以海邊撿來的小貝殼、海柳樹枝用糯米糊粘成梅花盆景藝術品在市井出售度生。原系甲子貝雕工藝廠創(chuàng)作設計組組長,現已73歲高齡的著名工藝美術師劉永溪就是其嫡系子孫。至光緒年間,甲子鎮(zhèn)內就有小規(guī)模的貝雕家庭作坊十幾家。
獲獎榮譽
甲子貝雕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