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大米的基本介紹
隆興大米,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崇州市素有“天府糧倉”之美譽。隆興大米因原產于崇州市隆興鎮(zhèn)附近而得名。隆興大米堊白粒少,堊白度低,米飯氣味正常,口感軟硬適中,可咀嚼性好,米粒完整性較好,有光澤,飯香味濃郁。
崇州市境內屬山地、丘陵、平原兼有的地貌類型,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中山區(qū)占全市總面積的38.4%,低山和丘陵為8.7%,平壩為52.9%。地勢從東南到西北逐漸升高。西北部多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海拔最高處為雞冠山鄉(xiāng)境內極西處之大雪塘主峰,達5364米。丘陵和平原地區(qū)的平均海拔高度為560米,最低點為三江鎮(zhèn)境內之蒙渡,海拔高度僅480米。
崇州市地處成都平原的凹陷區(qū),沉積了深厚的第四系冰水堆積、沖洪積的松散堆積物,土壤主要分為水稻土、沖積土、紫色土和黃壤四大類型,其中水稻土面積最大,土層深厚、肥力情況較好、質地疏松、保蓄力強。適宜隆興大米的種植。
營養(yǎng)價值
隆興大米,16%≤直鏈淀粉含量≤18%,長寬比≥3:2,膠稠度≥60毫米,堊白度≤5%。
產品特點
隆興大米堊白粒少,堊白度低,米飯氣味正常,口感軟硬適中,可咀嚼性好,米粒完整性較好,有光澤,飯香味濃郁。崇州市主要河流有3條:西河、黑石河和金馬河,3條主要河流同市境內180多條大小支流相聯(lián)結,在全市構成水道網,便于水稻生產灌溉。隆興大米產區(qū)的生長環(huán)境,造就了隆興大米的品質。
歷史民俗
隆興大米歷史悠久,崇州市素有“天府糧倉”之美譽。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中便有描述,“小亭有好稻田”。常璩是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其所述“小亭”應在今崇州隆興鎮(zhèn)附近,考古發(fā)掘出的紫竹村遺址可為證。
20世紀80年代,隆興大米銷售到整個成都平原,其口感和人文歷史均積淀成一代成都人家鄉(xiāng)的味道。
2017年,崇州市合作社將養(yǎng)殖場沼液池抽取沼液,運輸?shù)降咎镞M行沼液還田。沼液經發(fā)酵后,有害菌被殺滅,適合水稻品種的提升,有利于土壤的改良。
2018年,崇州市推廣稻田綜合種養(yǎng)面積近5萬畝,形成“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水土共治、糧漁共贏”的立體循環(huán)農業(yè)發(fā)展模式。在稻田中同時飼養(yǎng)魚、蝦和鴨,魚、蝦、鴨可以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增加水里的氧氣含量,有利于水稻的生長。而水稻引來的各種昆蟲又為魚、蝦、鴨提供食物,而且蝦對農藥敏感,所以,在這片魚蝦和諧共生的稻田里種出了營養(yǎng)、健康的生態(tài)大米。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批準對“隆興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隆興大米的獲獎榮譽
2018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批準對“隆興大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