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釋迦果的基本介紹
釋迦果,為番荔枝科,番荔枝屬。多年生半落葉性小喬木植物。世界五大熱帶名果之一,原產(chǎn)于熱帶美洲,喜愛溫暖干燥的環(huán)境,多栽種于熱帶地區(qū)。因其形狀象佛教中釋迦牟尼的頭型,故取名“釋迦”,又因為自“番邦”引入,故又稱為“番荔枝”,另也稱佛頭果、嘜螺陀、洋菠蘿、螞蟻果、林擒。目前全世界臺灣栽植最多,每年到釋迦盛產(chǎn)的季節(jié),臺東縣都要特別舉辦釋迦節(jié)活動,邀請各方人士品嘗這種味道鮮美的水果。
營養(yǎng)價值
釋迦果營養(yǎng)極豐富,熱量極高,可以有效的補充體力,并且能養(yǎng)顏美容、補充體力、清潔血液、健強骨骼、預防壞血病、增強免疫力、抗癌。自古稱為上等滋補品,營養(yǎng)價值極高。釋迦果肉乳白色,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zhì)、鐵、鈣、磷等。釋迦果中富含的“番荔枝內(nèi)脂”具有很強的抗腫瘤活性,所以釋迦果被喻為“抗瘤之星”。日本人認為釋迦果是世界上含維生素C最多的水果。 老年人常吃番荔枝,可保護心血管。但因其糖分極高,減肥和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產(chǎn)品特點
成熟時呈淡綠黃色,外表被以多角形小指大之軟疣凸起(有許多成熟的子房和花托合生而成),果肉呈奶黃色,肉質(zhì)柔軟嫩滑,甜度很高。
歷史民俗
“釋迦”之名另有一說應來自馬來語srikaya,荷蘭人自印尼引進時臺灣人采用音譯稱呼此果。
釋迦果在臺灣深受喜愛,每年都要舉行釋迦節(jié),選出的冠軍釋迦售價折算人民幣上萬元一顆。
臺灣釋迦果的品嘗吃法
釋迦一定要熟軟才能吃,買回家后,若仍生硬,可用報紙包裹,噴些水,放上一二天,待變軟后即可用刀剖開去皮食用,鮮美香甜,口味非常獨特。也可切塊做成各種冰飲。果皮不可食,若果皮發(fā)黑,不用擔心,口味更佳。
一般人均可食用,糖尿病患者少吃。釋迦果性甘而澀,并且含有鞣質(zhì),因此不要與乳制品或高蛋白的食品一起食用,以免生成不易消化的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