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山羊板皮的基本介紹
槐山羊板皮亦稱“槐皮”、“漢口路槐皮”,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特產,是中國大宗傳統(tǒng)出口商品之一。2015年06月1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槐山羊板皮”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槐山羊板皮,昔為漢口路板皮之中堅,稱漢口槐皮,板皮其型如蛙,薄厚均勻,略呈蠟黃,油潤光亮,毛孔細而勻,折疊無白線,韌性大,強度高,分層多不破裂。理化性能明顯優(yōu)于其它羊皮,是制作高級皮面革和軟皮物件的理想原料。早在1861年,槐皮就以其皮質優(yōu)良而享譽世界。國際市場上高級 “京羊革”、“苯胺革”常取自槐皮。遠銷英、美、法、德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價高于其它羊皮40%,走俏國際市場,現(xiàn)仍為土特產出口“拳頭”產品,出口量最高年份達60萬張。
板皮產區(qū)、產量與出口概況槐山羊板皮產于黃河以南、淮河以北、京廣鐵路以東、津浦鐵路以西的黃淮地區(qū),主要產于河南省周口地區(qū),其中心產區(qū)位于該地區(qū)的沈邱、項城、淮陽和鄲城縣(市)。產區(qū)系平原農區(qū),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林茂糧豐,飼草豐富,六畜興旺,除產槐山羊板皮外,還產黃牛皮、水牛皮、馬皮、騾皮、驢皮、豬皮、狗皮、兔皮等。
地域保護范圍
槐山羊板皮(槐皮)產地范圍為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項城市鄭郭鎮(zhèn)、王明口鎮(zhèn)、官會鎮(zhèn)、付集鎮(zhèn)、千佛閣辦事處、花園辦事處、秣陵鎮(zhèn)、三店鄉(xiāng)、高寺鎮(zhèn)、丁集鎮(zhèn)、南頓鎮(zhèn)、永豐鎮(zhèn)、范集鎮(zhèn),淮陽縣新站鎮(zhèn)、豆門鄉(xiāng)、魯臺鎮(zhèn)、朱集鄉(xiāng)、馮塘鄉(xiāng)、徐灣鄉(xiāng)、王店鄉(xiāng),鄲城縣錢店鎮(zhèn)、東風鄉(xiāng)、巴集鄉(xiāng)、石槽鎮(zhèn)、宜路鄉(xiāng)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產品特點
據(jù)周口地區(qū)槐山羊聯(lián)合調查組1982年調查資料,槐山羊板皮形如“蛤蟆狀”,短毛,白色,針毛細,毛孔小,分布密。肉面臘黃色,核桃紋明顯。柔軟有彈性,折疊無白線。
槐山羊板皮頸、臀、腹部毛的密度平均每平方厘米為2657根,其中針毛(粗毛)487根,絨毛(細毛)2170根,針毛與絨毛比為1:4.5,針毛和絨毛細度分別為47.12和11.40微米,板皮毛孔呈月牙狀排列。
西北輕工業(yè)學院對槐山羊板皮進行了組織學對比研究,研究指出,槐皮(槐山羊板皮)乳頭層的乳頭部凸起小,溝紋較淺,粒面較細。乳頭層厚度大于網(wǎng)狀層,特別是頸部的乳頭層更厚,膠原纖維編織較緊密。頸、臀、腹部乳頭層的厚度比自身的網(wǎng)狀層厚度差異大。頸部、臀部的乳頭層占真皮層厚度的百分比較小,腹部則較大。乳頭層下部和網(wǎng)狀層中部的膠原纖維束較細,編織較緊?;逼さ娜轭^層有毛囊、汗腺、豎毛肌等,使乳頭層和網(wǎng)狀層組織結構差異大,兩層之間形成明顯的分界線。
歷史民俗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對槐山羊板皮進行研究。
板皮名稱及其由來清朝中期,河南省沈邱縣槐坊店(今槐店鎮(zhèn)、沈邱縣城)的皮行購集周圍的山羊板皮,運至漢口,爾后銷往全國各地。
咸豐十一年(1861年),遠銷英、法、德、美及日本等國,受到好評。為區(qū)別于其他山羊板皮,槐坊店的皮行將其購集的山羊板皮打成捆后,在其皮肉面印上“行號”并印上“槐”字,故稱“槐皮”、“漢口路槐皮”。
1981年,槐皮山羊命名為“槐山羊”后,稱“槐山羊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