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艾葉粑的基本介紹
艾葉粑是廣西桂林的日常小吃,陽朔艾葉粑主要是陽朔的特產(chǎn),用糯米粉里加入用花生、黑芝麻、干桂花、白糖、做成的餡,揉成圓圓的小餅,放在艾葉上蒸熟。配料以艾葉為主,還配以糯米粉、粘米粉、芝麻蓉等輔料,具有溫補、保脾健胃之功效。
營養(yǎng)價值
艾葉預(yù)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且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葉味辛、苦,性溫,無毒;歸脾、肝、腎經(jīng);芳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
產(chǎn)品特點
這種粑粑,柔軟香甜,純和爽口,食而不膩,不僅有芝麻濃郁的香味,而且還有野艾的特殊芳香,食后余味無窮。艾葉也是香味濃郁,吃起來滿口的清香,糯而不粘,有些藥味。
制作方法
用模脫斑出來的艾葉粑也叫“印子粑”。做時,先把糯米碾成粉。把野艾摘回洗干凈,放在鍋里和淀清的石灰水一起煮熟,用筲箕拿到河邊搓洗,將苦水淘干凈,然后剁碎。把芝麻炒香,放在石臼里舂成細粉。先用少量糯米粉做成十幾個粑粑(俗稱粑粑娘),和艾葉、黃糖片一起放在鍋里煮熟,舀起來再和糯米粉搓勻,搓得越久越好,做出的粑粑才有筋力。粑粑娘和糯米粉搓揉好后,再做成一個個圓形的,包上芝麻糖餡芯,用手稍微壓扁,把它放到刻有圖案的盒子里。這盒子事先要擦上茶油或花生油,粑粑在印盒里壓平印上花后,將木印盒子反轉(zhuǎn)一敲,粑粑便從盒子中脫出,上面的花紋便清晰顯現(xiàn),輪角突出,花邊齊整,仿若一件精美雕琢藝術(shù)品。粑粑印好后,再用柚子葉或姜芋葉一個個的墊好,放進竹制的蒸籠里蒸熟,即可出鍋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