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牛蒡的基本介紹
牛蒡原產于亞洲和北歐,我國自東北至西南均有野生種分布,其子實、根、莖、葉皆可入藥,在山東、遼寧有零星人工栽培,公元940年前后由中國傳入日本,經栽培馴化,出現(xiàn)許多品種。蒼山栽培牛蒡是于1988年在山東省率先從日本協(xié)和種苗株式會社引進種植獲得成功,1990年開始大面積的栽培,是國內最早引種日本牛蒡品種成功的地區(qū),為此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又承擔了“牛蒡栽培及加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形成了牛蒡產品的企業(yè)收購標準和保鮮出口標準,1996年獲省星火二等獎,并帶動了牛蒡加工業(yè)的發(fā)展。
營養(yǎng)價值
牛蒡含菊糖、纖維素、蛋白質、鈣、磷、鐵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胡蘿卜素含量比胡蘿卜高150倍,蛋白質和鈣的含量為根莖類之首。牛蒡根含有菊糖及揮發(fā)油、牛蒡酸、多種多酚物質及醛類,并富含纖維素和氨基酸。
牛蒡根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且含量較高,尤其是具有特殊藥理作用的氨基酸含量高,如具有健腦作用的天門冬氨酸占總氨基酸的25%-28%,精氨酸占18%-20%,且含有Ca、Mg、Fe、 Mn、 Zn等人體必需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歷史民俗
目前牛蒡已成為蒼山蔬菜的主要栽培模式之一,主要分布在蒼山縣的莊塢、層山、二廟等鄉(xiāng)鎮(zhèn),縣內種植面積9萬余畝,縣外發(fā)展種植基地11萬余畝,總產55萬噸,占到全國面積的50%以上。其產品質量優(yōu)于國內其他地區(qū),被國家標準委確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全縣與牛蒡相關的加工儲藏企業(yè)有60余家,相繼開發(fā)了牛蒡茶、牛蒡酒、牛蒡咸菜、牛蒡營養(yǎng)液和利用牛蒡葉提煉綠原酸等系列加工產品,恒溫保鮮,加工儲藏產品量占全國的80%以上,主要出口日本、韓國、美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蒼山縣為此成為我國重要的牛蒡生產及加工出口的集散地,被國家特產委命名為“中國牛蒡之鄉(xiāng)”、被譽為山東的“洋菜園”。
鑒別真假
牛蒡比山藥細長一些,含有易木質化的纖維質,過熟的牛蒡會老硬難吃。以長度在60公分以上、直徑約為1元硬幣大小、形態(tài)筆直無分岔、整體粗細均勻一致者較佳;牛蒡的表皮最好是淡褐色且不長須根,質地細嫩而不粗糙,可以手握牛蒡較粗的一端,如果牛蒡自然垂下則表示新鮮細嫩,吃起來口感較佳。
蒼山牛蒡的品嘗吃法
牛蒡竹蓀枸杞雞翅湯
材料:
牛蒡1根,竹蓀6根,枸杞30g,整雞翅4只,姜 一塊,蔥 一段
做法:
1、枸杞用清水泡發(fā),洗凈備用。
2、牛蒡去皮后,快速放入醋水中浸泡,避免氧化變黑。
3、竹蓀入溫水浸泡,中途換幾次水,待泡發(fā)后,切去頭部網狀物質與根部。
4、雞翅洗凈后整只放入砂鍋中,加入足量的水(以沒過雞翅2-3CM為宜),放入拍破的姜塊及蔥段,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調小火,加入牛蒡煲一小時,一小時后放入竹蓀和枸杞煲半小時即可。吃的時候在碗內放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