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谷子的基本介紹
鹽池小雜糧種植歷史悠久,耕作方式傳統(tǒng),其產品生態(tài)無公害,遠銷云南、四川等地,暢銷內蒙古、陜西等周邊大中城市。鹽池谷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鹽池縣麻黃山、大水坑地區(qū)35萬畝旱作雨養(yǎng)農業(yè)區(qū),大氣、土壤、灌溉水等基本沒有污染,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良,非常有利于發(fā)展高品質無公害、綠色有機小雜糧,被農業(yè)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蕎麥綠色原料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蕎麥、糜子、谷子獲得有機認證。近年來,鹽池縣充分發(fā)掘這些優(yōu)勢資源,利用40%的耕種土地種植蕎麥、谷子等小雜糧,發(fā)展小雜糧良種繁育基地,每年小雜糧產量超過2萬噸。確立了“擴規(guī)模、打品牌、拓市場、精加工”的生產、銷售一體化經(jīng)營理念,扶持發(fā)展2家小雜糧加工龍頭企業(yè),形成了“山逗子”等小雜糧品牌。
2014年,鹽池縣種子管理站申報的“鹽池谷子”通過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查和組織專家評審,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須根粗大。稈粗壯,直立,高0.1-1米或更高。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毛以近邊緣及與葉片交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一圈纖毛;葉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厘米,寬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綞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厘米,寬1-5厘米,常因品種的不同而多變異,主軸密生柔毛,剛毛顯著長于或稍長于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毫米,黃色、桔紅色或紫色;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二穎稍短于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其內稃薄紙質,披針形,長為其2/3,第二外稃等長于第一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后,自第一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葉表皮細胞同狗尾草類型。
地域位置
鹽池谷子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鹽池縣花馬池鎮(zhèn)、大水坑鎮(zhèn)、惠安堡鎮(zhèn)、高沙窩鎮(zhèn)、馮記溝鄉(xiāng)、青山鄉(xiāng)、王樂井鄉(xiāng)、麻黃山鄉(xiāng)8個鄉(xiāng)鎮(zhèn) 98個行政村組。保護范圍位于東經(jīng)106°33′-107°47′,北緯37°04′-38°10′,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 66 公里。區(qū)域總種植面積 2000 公頃,年產量1000噸。
產品特點
1、外在感官特征:從外觀看:谷子由根、莖、葉、花和果實五部分組成。谷子的根屬須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和支持根組成;莖直立,有綠色和紫色兩種;葉可分為葉身、葉鞘、葉舌、葉枕等部分;谷子花序屬圓錐花序,1個谷穗由穗軸和眾多的谷碼組成,谷穗的中軸以及各級分枝的長短不同,形成了谷穗的不同類型。如紡錘型、圓筒型、棍棒型、分枝型、貓爪型等。谷子的籽粒是一個假穎果,是由子房和受精胚珠、連同內外稃一起發(fā)育而成。去掉內外稃后,俗稱小米。
2、內在的品質特征:谷子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谷子去皮后為小米。鹽池小米中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較為合理,其粗脂肪含量4.1-4.4%,粗纖維含量0.9-1.2%,食用粗纖維含量高,可促進人體消化。
3、安全要求:產地環(huán)境嚴格執(zhí)行《無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產地環(huán)境技術條件》(NY5332-2006)標準。 ①磷化物、氰化物、氮化物、二氧化碳按GB/T5009.36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②黃曲霉毒素B1按GB/T5009.22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③汞按GB/T5009.11規(guī)定執(zhí)行。 ④砷按GB/T5009.11規(guī)定執(zhí)行。 ⑤衛(wèi)生標準按GB2715-81;GB2761-81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