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水煙的基本介紹
蘭州水煙又稱九葉芙香草,屬黃花煙種。三國時隱士孟節(jié)獻煙草給諸葛亮,用以治療瘴氣患者。后來諸葛亮六出祁山時,煙草輾轉(zhuǎn)傳入甘肅,并廣泛種植于蘭州、榆中、皋蘭、靖遠、永登、永靖、臨挑等地,而以蘭州五泉紅泥溝水灌溉種植的水煙聲譽最高。蘭州地處黃河沿岸,背山臨水,多淡栗色粉砂質(zhì)土壤,肥土層深厚,含有豐富的石灰質(zhì)和鉀元素,十分有利于煙草的生長。所產(chǎn)水煙以絲、色、味三絕聞名全國,有"蘭州水煙天下無"之譽。
營養(yǎng)價值
食水煙有消食之作用,水煙中含有酸類,在醫(yī)藥上是一種輕性消化劑,人若吃飯過飽,吸煙即能幫助消化。北方各地,農(nóng)民終日勞作,疲憊不堪,吸食水煙可以消乏解悶,舒暢心情,所以尤其農(nóng)民世代相襲吸食水煙。至于達官貴人,則將其用來消遣提神,振奮精神。
產(chǎn)品特點
蘭州水煙做工精細,色澤清亮,絲細條顯,氣味芬芳,為煙中佳品。吸用蘭州水煙,有耐寒、提神、順氣、防蚊等功效。蘭州水煙東出撞關后,由于空氣變濕,綠色變白,又稱“銀絲”或“白條”。這時煙味也變得更加醇厚芳香,成為地氣潮濕、瘴氣彌漫的陰濕山區(qū)和低洼濕地的消瘴"神藥"。
歷史民俗
蘭州種植煙草歷史悠久。早在明朝萬歷公元1573年年間,蘭州以本地種植的黃花煙葉為原料,開始加工水煙。1644年滿人入關,大清取代明朝,以滿清貴族為主的上流社會人士嗜好水煙,并漸成時尚。絲條整齊、色澤鮮亮、氣味芳香,被稱為“絲、色、味”三絕的蘭州水煙,聲名鵲起,需求日增。清人黃釣宰著《金壺七墨》中記:“乾隆中,蘭州特產(chǎn)煙絲,鋁銅為管,貯水而吸”,說明蘭州水煙到乾隆時期,已享譽海內(nèi),在全國樹起獨一無二的特產(chǎn)地位。
清康雍乾時期,社會逐步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進入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蘭州水煙乘時而起,走向興盛,把民間習俗提升為上流社會的風尚,光緒至民國初期達到極盛,使煙酒茶齊名,成為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蘭州水煙的制作方法
蘭州生產(chǎn)水煙盛于明清、民國,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其制作過程是:把寬大肥厚的翠綠煙葉,去掉莖根陰干,加入槐花、紫花、堿、白礬、石膏等混合蒸煮;并搓以清油、食鹽、姜黃;加入當歸、香草、薄荷、川芍、蒼術、冰片、跨香等香料,攪拌均勻,壓制成一公尺見方的煙墩;再人工推成細絲,刨絲后在模具內(nèi)壓成小方塊,即可包裝出售。根據(jù)制作工藝的繁簡不同,蘭州水煙又可分為青、黃、綿煙三種類型。過去蘭州水煙依其質(zhì)量差別可分為"甘"、"肅"、"合"、"作"四個等級;而新創(chuàng)的"蘭"字牌水煙以色香味形俱佳而邁軼前代,被譽為煙中"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