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彩瓷的基本介紹
釉下彩瓷是我國一種傳統(tǒng)的陶瓷裝飾藝術。它的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八世紀的中唐時期,湖南長沙銅官窯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首創(chuàng)了高溫釉下彩繪的新技術。據考古工作者對遺物的研究,當時有在白釉下畫綠彩的,有在黃釉下畫褐彩的,有在青釉下畫褐綠彩的,還有在青黃釉下畫褐、赭、綠三色的等品種。
產品特點
醴陵瓷器畫面五彩繽紛,猶如罩上一層透亮的的玻璃紗,色彩顯得格外清新、柔和、明亮。釉下彩的釉是一種很堅硬的玻璃質,它保護著畫面,耐摩擦、耐高溫、耐酸堿腐蝕,能始終保持原來色彩。
釉下彩瓷選用特優(yōu)胎、釉原料和稀土,有色金屬礦物研制的色料,以精湛的手工裝飾技藝,彩飾于胎釉之間,紅1400℃左右的高溫燒煉,使色料融于胎釉之中,花紋透過釉層溢于瓷表,晶瑩潤澤,具有很高的潔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產品造型優(yōu)美、高貴典雅。畫面裝飾博彩萬物,色彩絢麗,栩栩如生,有“看得見,摸不著,永不褪色”之神秘感。真正達到了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罄的最高境界。具有釉上貼花、粉彩、噴彩等瓷器不可比擬的優(yōu)點,不含任何鉛、鎘等有害物質,耐酸、堿,適合人類對生存環(huán)境和飲食餐具的嚴格要求,實屬環(huán)保瓷,健康瓷,使用有益健康。
歷史民俗
在紋飾上,除了各種各樣的圖案之外,還大量使用了花鳥,走獸、人物等題材,直接以繪畫的手法來美化瓷器。這在我國陶瓷史上是個先例在裝飾技法上也是一項新的發(fā)展。自此之后,宋代著名的磁洲窯和其它北方民窯中的黑褐彩繪,以及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紅這些釉下裝飾工藝,都可以說是在長沙窯的影響下而發(fā)展起來的,并為釉上彩繪開辟了道路,使我國的彩瓷藝術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醴陵釉下彩瓷就是在上述基礎上再創(chuàng)造成多色的釉下彩繪。它的出現(xiàn),突破了千百年來由唐代長沙窯創(chuàng)制的釉下單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鎮(zhèn)青花、釉里紅單色彩繪之風貌,而使釉下彩瓷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近二十年來,全國各產瓷區(qū)陸續(xù)以不同的制作規(guī)模和各自的藝術風格在燒造這種瓷器,它已成為瓷器釉下裝飾工藝中最主要的一種,廣泛地博得了國內外人民群眾的喜愛。釉下裝飾藝術是我國瓷器藝術百花苑中一枝異花奇葩,它集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形體美、彩飾美于一體,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
20紀初,著名人士熊希齡等積極推廣“一立學堂、二設公司”的主張,引進人才、改良工藝,促成了醴陵多種金屬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顏料的研制,創(chuàng)造了釉下五彩瓷,它先用墨勾線,然后用桃紅、海碧、金茶等幾十種釉下顏料,采用“平混”、“接色”、“深淺”、“罩色”分水技法彩繪于坯上,罩釉高溫燒成,燒后墨跡揮發(fā),而呈現(xiàn)白線彩色花紋。
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質地精良、潤澤清雅、色豐彩腴、艷而不俗的藝術特色,先后獲武漢勸業(yè)會一等金質獎、南洋勸業(yè)會一等金獎、意大利博覽會最優(yōu)獎、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牌獎。至此,醴陵釉下五彩瓷蜚聲海內外。
1956年,原湖南省工業(yè)廳瓷器工業(yè)公司陶瓷研究所聘請名師,傳授技藝,使停產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得以恢復發(fā)展。1959年國慶十周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被選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和工人體育館用瓷;首都人民大會堂主席臺用的勝利杯也是醴陵燒制的。1964年國慶十五周年,醴陵又成批精制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國宴餐具和國家禮品瓷。爾后,毛主席的專用餐具、天安門城樓用瓷、中南海和釣魚臺國賓館用瓷都指定由醴陵生產。醴陵釉下五彩瓷已成為湖南陶瓷的象征。人們通常所說的醴陵釉下彩瓷,就是指釉下五彩瓷器。
制作方法
醴陵釉下彩瓷是選用優(yōu)質高嶺土、長石、石英作原料,制出的瓷坯胎質堅細、淡白。裝飾的花樣繪在生坯上,然后再覆蓋一層薄而透明的釉料,最后將它放進1300多攝氏度的高溫窯中燒制而成。出窯之后,瓷器的顏色變得象寶石那樣晶瑩潤澤。
醴陵釉下彩瓷的獲獎榮譽
1909年~1915年,先后參加了湖北武漢勸業(yè)獎進會、南洋勸業(yè)會,以及意大利,巴拿馬世界博覽會,均分別獲得了第一等之奏獎、最優(yōu)獎和金牌獎、自此,醴陵瓷器名聲極盛,“風潮所布,舉國若狂,各埠商販來醴販運瓷器者絡繹不絕”標志著醴陵細瓷業(yè)的第一個光輝的時期。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揚龍,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