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粽子的基本介紹
粽子(zòng zi)又稱“角黍”、“筒粽”,是端午節(jié)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紀(jì)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具有厚重的歷史感,深受人們的喜愛。
香港地區(qū)的作法與中國大陸南方的許多沿海地區(qū)大致相若,但以裹蒸粽、堿水粽(甜食)和咸肉粽(咸食)為主,亦有紅豆粽和綠豆粽等。
近年來,也有茶樓和部分小販?zhǔn)圪u。而每逢端午時節(jié),有些食品公司更以魚翅、鮑魚等貴價材料作餡料。
歷史民俗
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jì)念,并且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fēng)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制作方法
一、材料的準(zhǔn)備
糯米(江米)適量、粽葉、線繩(比縫衣服的線略粗,縫被子的線比較合適)、剪刀、煮粽子的大鍋。
二、糯米和粽葉的處理
1、糯米泡冷水一晚。泡后米漲大50%。沒泡夠的糯米是煮不熟的。就像爬山用爐頭煮飯一樣,沒泡夠的米只能煮成夾生飯。
2、粽葉用開水煮過。煮的時間不需很久,5分鐘就差不多了。目的是讓葉子增加柔韌性,不至于在包的過程中折斷。
三、包的過程
將粽葉疊成三角形,糯米裝滿,裹緊,不要擔(dān)心煮的時侯會破,新鮮粽葉的柔韌度是很大的。記得三個角一定要用線繩打死結(jié),腰部不包也不會漏出。
四、煮粽子
粽子是煮出來,而不是蒸出來的,這一點我學(xué)會后才明白。大鍋加水,燒開,將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鍋,以漫過粽子為宜,在煮的過程中不要加生水。所以鍋內(nèi)會盡量放多一點水,以免煮干。煮的時間不一定,看粽子的大小、多少而定。我的粽子比較小,用小火煮2-3小時就好了。
五、起鍋
粽子剛煮好時,有濃烈的粽葉清香。糯米煮熟后帶一點葉子的綠色,很是晶瑩透亮。蘸點白糖會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