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黃的基本介紹
金田黃產(chǎn)自印度尼西亞爪洼島的太陽溪,由于這種石頭在未經(jīng)加工時,看上去很像是肥皂,被稱為“肥皂石”。 由于是從800米長的溪水和泥沙中挖撿而出,也稱太陽石、太陽仔凍石,田黃精石,金田黃凍。
由于沒有賞玩石頭的傳統(tǒng),這種石頭在當?shù)夭]有受到任何特殊的待遇。直到2000年前后,這種石頭進入中國臺灣,被加工成藝術(shù)品進行收藏,它的名字也相應改成了“太陽石”。2005年這種石頭被臺商帶到大陸,開始在少量藏石愛好者之間流傳,名字也改為現(xiàn)在的“金田黃”。
產(chǎn)品特點
“金田黃”是含鎂和錳較多的方解石,學名是“鎂錳方解石”或者“鎂菱錳礦”,“金田黃”顏色艷麗,有紅色、橙色或者黃色等不同色調(diào),而“金田黃”的紅色、橙色或者黃色正是來源于方解石中所含的錳了。
“金田黃”屬于方解石;其化學成份鈣1.11 錳0.89 (CO 3)2,主要成份為碳酸鈣,由較高純度碳酸鈣,氧化硅等無機化合物組合而成;摩氏硬度3.5-4.5,易雕刻,一般溫度下不干不裂。一般為玻璃光澤,斷口為油脂光澤,其摩氏硬度為3.5~4.5,比重為2.9~3.0。
歷史民俗
“金田黃”在市場上通常被稱為“印尼金田黃”或者“臺灣金田黃”。該石種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一個不太知名的地方——“太陽溪”,所以當?shù)赜址Q之為“太陽石”或者“肥皂石”,質(zhì)地優(yōu)良,也有山產(chǎn)的“山料”和河中采掘的“水洗料”之分。據(jù)商家說,其產(chǎn)量也很稀少。市面上通常見到的“金田黃”原料多為團塊狀、結(jié)核狀,有的帶有共生的“石皮”,透明度較高。上等“金田黃”比壽山石中品質(zhì)較好的“凍石”的級別還要高。其金黃、橙紅、粉紅等顏色非常有特征,也很好看,且與產(chǎn)于中國福建地區(qū)的頂級名石——壽山田黃非常接近,所以有商家稱之為“印尼金田黃”。由于“金田黃”最早進入的市場是中國的臺灣地區(qū),也是最早由臺灣商人帶入福建地區(qū)銷售的,因此也有“臺灣金田黃”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