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石子饃的基本介紹
在大荔縣的農(nóng)村,流行著一種別具風(fēng)味的食品——“石子饃”。它不僅具有油酥咸香、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經(jīng)久耐貯等特點,還因其制作方法奇特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因它是把餅胚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制的,故而得名。
產(chǎn)品特點
大荔縣制作的‘石子饃”大致有三大品種,一是耐放、干黃酥脆,薄薄的餑餑饃,可謂是大眾化的吃貨,形成氣候、味道俱佳而暫領(lǐng)“頭弦”,二是具有代表性、厚而敦實的韋林鎮(zhèn)西寨村的石子饃,它的特點是中間還可以夾菜、夾肉,吃起有津有味,三是有拳頭大的石子坨坨饃,小而厚實、吃起酥香、嚼起后味無窮。
歷史民俗
據(jù)傳:“神農(nóng)時食谷,加米于燒石上而食之”(《古史考》)。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yuǎn)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jīng)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jìn)的過程。 唐代叫做“石鏊餅”,并曾以此餅向皇帝進(jìn)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江南,袁枚嘗罷,大加贊賞,稱之為“天然餅”。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制成的饃。它油酥咸香,經(jīng)久耐放,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就外賓吃后也大加贊賞。
制作方法
制作石子饃,要用上好白面,放入油和糖或鹽,制成饃胚。選取如拇指般大小的光滑石子,用水洗凈、晾干,再用植物油涂過,放入深邊鏊鍋里,置于火上加熱,用手不斷翻攪,使其均勻受熱。然后取出一半石子,將留在鏊里的石子攤平,將饃胚搟成厚6—7毫米的面片,平放在鏊里的石子上。再將取出的另一半石子,平放在面片上,用微火加熱,使之上燙下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