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大福餅的基本介紹
梧州大福餅,口感爽而軟,三指寬(6厘米左右),粉白色,圓乎乎、軟綿綿的,特別受到小孩和老人的喜愛。老人愛吃大福餅是說它不“熱氣”(不容易上火),口感爽軟不硬,容易上口;小孩愛吃大福餅是說它外貌圓圓的、粉粉的、軟軟的,咬上一口,紅嘴唇就變成了白粉嘴,特樂;一般人喜食大福餅,更是取“大福餅”圖個吉利,有的人還把大福餅擺上供桌,祈福降臨。
產(chǎn)品特點
餅形端圓,品質(zhì)細膩,松軟,富有彈性,香甜可口,無硬、干、實現(xiàn)象。
歷史民俗
早在解放初期,大福餅就在梧州市居仁路騎樓邊的小攤檔現(xiàn)身了。那時候,梧州人都很喜歡吃大福餅,一大早,買餅的人便拿著竹籮、竹籃,排隊等候購買,一般都是整籮筐、整籃子的買,據(jù)說是用來做節(jié)日和喜慶的禮品。新婚夫婦三天返娘家回門,少不了挑擔茶籮,裝滿各種食品,其中必有一茶籮的大福餅??梢姡菚r“大福餅”已成為梧州名食,時尚禮品。那時候,人們還把擺攤的漂亮妹子叫“大福餅”。上世紀40年代,日本入侵中國打進廣東,有一小伙子與其母親逃難來到梧州,不久娶梧州妹子為妻。來梧州前,小伙子在南海跟其大哥的餅鋪做過學徒,學了一手做餅的技術(shù)。梧州剛解放,難找工作,小伙子就在家里架起了烘爐,與妻子一起,做起了餅食家庭作坊,買來面粉白糖,壘起烘爐,制作餅食。他們將面粉和白糖混合,然后加發(fā)酵菌種,加水揉成面團,擱至一個時辰發(fā)酵。再捏成圓圓的餅塊,每個餅塊捏成形后,放在干面粉里蘸一下,讓表面沾上一層白粉,再裝在鐵皮做的烘托里,放進烘爐里低溫烘干。第一批餅做出來了,香甜爽軟,酥皮軟囊。在廣東南海大哥餅鋪的餅叫光蘇餅,我們在梧州做的餅叫什么呢,夫妻倆找隔壁的老蔡商量,取名為“大福餅”。夫妻倆希望這些餅?zāi)芙o他們帶來福氣,大福餅就這樣賣開了。
制作方法
(原料)精面粉50公斤,優(yōu)質(zhì)白糖25公斤,鮮雞蛋5公斤,發(fā)酵劑適量。
(工藝)先把面粉篩一兩遍,使其松散并充分混入空氣;把白糖加適量水熬煮成稀稠適度的嫩糖漿待用;將面粉、糖漿、蛋液等混合拌勻,調(diào)成軟面團,再經(jīng)推、揉、拉、磨等工藝處理,制作熟面團,然后分塊提出,做成餅坯,成型后送入烤爐烘烤。爐溫掌握在攝氏180~200度之間,成熟后取出,經(jīng)冷卻、包裝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