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米飯餅的基本介紹
米飯餅,俗稱“御餅”,建湖一帶農(nóng)村主婦幾乎都諳制作,要用熟糊拌面,稍一發(fā)酵,即可上鍋做餅。其中以建陽米飯餅吃起來特別有風味,餅面潔白,上有小孔,能卷起幾層皮子,松軟爽口,餅粑呈焦黃色,脆而香甜,健胃易消化,老幼都愛吃。
產(chǎn)品特點
說白了,離不了細、甜、軟、香四個字。細即細膩如雪,說的是餅的質感;甜即甜而不膩,說的是餅的口感;軟,指的是綿軟松脆;香,說的則是餅入口時的濃郁醇香和下肚后的口有余香。
歷史民俗
據(jù)傳宋末丞相陸秀夫與米飯餅有著不懈之緣。秀夫小時候斷奶早,喂過好幾種糕點,都不服肚,惟有喂米飯餅既肯吃又不鬧肚瀉,便逐漸養(yǎng)成愛吃此餅的習慣。陸公年屆入學時,仍喜食米飯餅,甚至吃餅成癮,為珍惜學習光陰,常常不回家吃飯,愛把米飯餅揣在懷內(nèi),餓時以餅充饑。后來他去外地讀書,一旦返回故里,總要請家里人做些米飯餅,曬成餅干,以便帶著食用。做官后,每每用米飯餅作早餐,還常以米飯餅招待親朋貴客,就連皇帝吃了也贊不絕口,欽賜為“御餅”。如今,在水鄉(xiāng)熟食中,米飯餅仍被列為餅類之冠,經(jīng)久不衰,十分暢銷。
制作方法
建陽米飯餅的原材料是選用水鄉(xiāng)蕩區(qū)盛產(chǎn)的稻米,用碓舂掉稻殼,用石磨磨成的細面。做餅時先將清冽的家鄉(xiāng)湖蕩水用一口鐵鍋給燒透了、滾了,然后在盆里放上潔白的米面,量視要做的餅的多少而定,舀來熱水沖下,不多不少,將面和勻了,和成稠稠的糊狀即可。此時的米面已有六七成熟,米香催人食欲。但這才算是完成了一小半的工作量,且離甜軟香的成品米餅還有好長一段更為精細的工作流程要做。而下面的工序,也正是建陽米餅的精要所在。一口狀如滿月的平底淺沿薄鐵鍋是斷斷少不了的,一捆干燥耐燒的柴草亦不可或缺。鐵鍋導熱均勻,保熱保溫時間長;柴草就用家鄉(xiāng)蘆蕩里的細桿蘆葦最好,易燃,火力不如木質硬材熾烈,其火之綿軟正適合米餅文火慢烤益發(fā)醇香的要求。這一切準備好了,就只需一位細心而有耐性的大娘來掌勺了。急脾氣的年輕小伙和耐不住性子的姑娘媳婦都是做不好建陽米飯餅的,不是下鍋時間遲了,就是起鍋時間早了,或者是灶下的火不是猛就是弱,做出來的餅非糊即爛,那就不是建陽的米餅了。還有,米餅的厚薄要一致,大小要適中,這全靠裳勺人手上的功夫。一勺舀起多少面糊,倒在平鍋里攤成多大的圓,做出來的餅才能正好一樣大小厚薄,沒有多年的反復練習,是斷斷不可能成為此中高手的。這一切的講究,成就了建陽米飯餅的聲名,也造就了建陽人溫和、堅韌、耐心和精致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