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農民畫的基本介紹
陜西戶縣農民畫孕育于傳統的剪紙、刺繡等漢族民間藝術,誕生于50年代,從70年代開始,不斷的提高、創(chuàng)新、升華、成熟,逐步走出戶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農民畫鄉(xiāng)之一,被視為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典型。1988年,戶縣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xiāng)”。
產品特點
戶縣農民畫的表現手法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紅大綠的色彩,夸張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題,簡潔明快的風格勾畫出了畫鄉(xiāng)戶縣美麗的田園風光,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氣氛熱烈的勞動場面和歡天喜地的節(jié)日慶典,充分體現了現代漢族民間藝術的特點。
戶縣農民畫的特點之一在于“寫意”,注重傳趣、傳情、傳意,并不完全寫實。作者憑借著對農家生活豐富的體驗和飽滿的熱情、大膽的想象力,以及在長期的民族藝術活動中形成的民間審美情趣,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
另外,戶縣農民畫的藝術風格新穎,種類又非常多,在農民藝術家的長期創(chuàng)作活動中,形成了壁畫、年畫、宣傳畫、水粉畫、水墨畫、裝飾畫、連環(huán)畫、版畫、剪紙及其他藝術形式,都充分體現了作者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作精神。
歷史民俗
戶縣農民畫歷史悠久,起源于民俗繪畫,與當地戲劇、民間社火、龍燈等民間藝術一脈相成。從戶縣出土的古老石器、彩陶、青銅器中,都能窺見這種古老繪畫藝術的蹤影。
早期的戶縣農民畫,是1958年“大躍進”的產物。當年政府鼓勵村民邊勞動邊創(chuàng)作,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文化運動。當時在戶縣,農民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非常高,真可謂城鄉(xiāng)戶戶五顏六色,村村落落壁畫滿墻,一街兩行成了天然畫廊,景象極為壯觀。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早期農民畫,以反映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為主,如著名的《公社魚塘》《大隊養(yǎng)雞場》《喜開鐮》等作品受當地民間藝術影響,戶縣農民畫基本采用寫實手法,畫風淳樸生動。
四十余年來,戶縣農民畫經久不衰,生機勃勃,成果豐碩,累計創(chuàng)作作品30000余件,其中1500余件作品在國家級刊物發(fā)表,428件在國內各美術展覽中獲獎,4500多件應邀在48個國家和地區(qū)展出,18700余件被國際友人和國外博物館收藏。戶縣農民畫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走進了國外的許多家庭和公共場所,甚至作為禮品饋贈給外國元首。
獲獎榮譽
荷蘭王國貝婭特麗克絲公主及丈夫克勞斯親王、英藉華裔女作家韓素音女士等著名人士都曾到戶縣參觀農民畫。比利時、加拿大、日本、荷蘭、挪威等國家專門拍攝了“戶縣農民畫”電影新聞片。
1973年戶縣農民畫在中國美術館展出,1974年在全國八大城市展出,1998年再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1999年在臺灣和法國巴黎“中國文化周”展出。2002年戶縣成功舉辦“中國農民畫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