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絲雜面的基本介紹
銀絲雜面是一種用各種豆子面和制而成的面條,是承德民間傳統(tǒng)食品,已有300多年歷史。承德屬于雜糧產區(qū),古時候麥子多從關內購進,售價高昂,而承德人又十分喜歡吃面類食品,人們就用土產的各類豆子磨成粉,軋制成雜面食用,后來雜面逐漸由民間傳入皇宮、市井。
營養(yǎng)價值
清淡爽口,營養(yǎng)豐富,可消熱、祛毒、開胃、降壓。常食對冠心病、糖尿病多有益處。
產品特點
用料考究,制作精細,面條拉力強,可盒裝作為禮品饋送親友。
歷史民俗
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皇帝每次偕后妃來避暑山莊,都要派太監(jiān)到熱河街的雜面鋪,購買雜面。可見,銀絲雜面已成為常用御膳之一。
清末至民國初年,承德府經營雜面的鋪子已有十余家,其中尤以火神廟“廣益水”、“三官廟”、“義泰興”和“磨壇”等雜面鋪最為有名。這幾家店鋪用料考究,制作精細,面條拉力強,可盒裝作為禮品饋送親友。直到解放前,這幾家雜面鋪還在街頭巷尾或設攤或肩挑,叫賣雜面,深受人們歡迎。
銀絲雜面的制作方法
銀絲雜面的原料有豌豆、綠豆、冬小麥、江豆。食用時,可根據個人口味嗜好配以各種肉丁、蔬菜、辣醬或其它不同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