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感通茶的基本介紹
大理感通茶又名大理茶,是云南比較早的歷史傳統(tǒng)名茶,因產于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感通茶生長在感通寺方圓近10平方公里圣應峰(又稱蕩山)、馬龍峰山肢一帶,處在莫殘溪、龍溪之間。大理茶的典型特征是,葉片卵圓,葉尖尾狀,葉面平坦,革質泛光,嫩枝、芽鱗、葉背、花萼、花瓣、花絲均無毛,惟子房有毛,花柱5裂,凡未知茶樹的形態(tài)與之相同者皆可認為是大理茶。
由于茶區(qū)具有雪山、云霧、清泉、沃上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加上悠久的種茶、制茶傳統(tǒng),所產的感通茶經(jīng)沖泡后,湯色嫩綠清沌、茶香濃郁、滋味醇甘,經(jīng)久耐泡,歷來被列為待客的上品,感通碧玉茶更是上品中的珍品。感通茶也是白族三道茶中的“臺柱茶”。
現(xiàn)存的大理茶野生群落已不多見,近年在古茶資源調查中陸續(xù)有所發(fā)現(xiàn),均呈島嶼狀間斷分布。例如:臨滄市南美鄉(xiāng)及班東大雪山;雙江縣勐庫大雪山、邦罵雪山、幫木大箐、大浪壩箐、柒麻林后山;耿馬縣大浪壩、大青山、大興;滄源縣大黑山、南滾河自然保護區(qū);永德縣大雪山、棠梨山;云縣大宗山、黃竹箐、大丙山;鳳慶縣古墨、大尖山、羊頭山、四十八道河、瓊岳、三岔河柏木、萬明山;鎮(zhèn)康縣大樹王山、包包寨等地。
產品特點
大理茶的典型特征是,葉片卵圓,葉尖尾狀,葉面平坦,革質泛光,嫩枝、芽鱗、葉背、花萼、花瓣、花絲均無毛,惟子房有毛,花柱5裂,凡未知茶樹的形態(tài)與之相同者皆可認為是大理茶。
歷史民俗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感通寺后記載:“中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作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清代余懷著《茶苑》,記有:“感通山崗產茶,甘芳纖白,為滇茶第一。”傳統(tǒng)制曬青或烘青綠茶,現(xiàn)有全炒青綠茶。
獲獎榮譽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