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武龍須草席的基本介紹
臨武龍須草席是郴州臨武的世界獨有的手工藝品,龍須草席的生產工藝十分講究,分為采草、煮草、曬草等十幾道工序。經過晾曬,龍須草變成谷黃色后,還需木錘錘打,刀刮,直至平整光滑才能編織草席。一件1.8米的龍須草席手工制品需要8000根左右龍須草,藝人花半個月以上的時間編織完成。
龍須草在北宋末年就已開始生產,是臨武縣傳統(tǒng)名牌工藝品。50年代曾在萊比錫世界工藝博覽會上獲獎,被譽為"世界獨有的手工藝品",至今仍然是出口免檢產品。
龍須草席光滑柔軟,色澤清雅,花紋秀麗,給人以素靜大方的感覺。睡在上面,冬不涼身,夏能爽汗,特別適合老幼體弱者夏天使用。因其柔軟,最宜在軟床、軟座上鋪設;又可任意折疊,便于旅行攜帶。在東面亞一帶,臨武龍須草席深受歡迎。
產品特點
龍須草席光滑柔軟,色澤清雅,花紋秀麗,給人以素靜大方的感覺。睡在上面,冬不涼身,夏能爽汗,特別適合老幼體弱者夏天使用。
歷史民俗
臨武編織龍須草席,從有文字記載起,當年明朝年間,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古時,瘋癱病疫流行湖南臨武,百姓苦難深重。有位神仙為了替百姓消災祛病,托夢給一位姑娘:用“仙草”編織席子墊睡,方可解除疾苦。這種草生長在深山老林之間,懸崖峭壁之上,草叢中常有毒蛇蜷伏,采集如同“虎口拔牙”、“龍頭取須”,極為艱險。為了解除百姓痛苦,這位美麗的姑娘提出,誰上山采回“仙草”,就以身相許。有位勇敢的青年站出來,立警不取回“仙草”,不回見姑娘。青年在大山中與毒蛇猛獸搏斗了三天三夜,終于采回了一擔龍須“仙草”。“仙草”采回來了,可那青年卻口吐鮮血而死。姑娘噙著熱淚,沒早沒晚地織呀,編呀,七天之后,一床柔軟舒適的龍須草席織成了,點點血淚化成了美麗的圖案。姑娘把草席送給身患重病的鄉(xiāng)親,果然一睡便見神效,病痛全消。
英勇的青年和美麗的姑娘的傳說,使神奇的龍須草席更添了幾分愛的美好與神圣,從此,姑娘編織龍須草席工藝,成了臨武廣大勞動婦女的傳統(tǒng)工藝,一直流傳。
制作方法
1、采草
2、采草后三天之內,必須完成第一道“煮草”工序。
3、煮草三次,讓每根新草勻稱在熱水中浸泡。
4、在野草叢中三次涼曬,龍須草由綠色漸漸變成了金黃色。
5、曬成后的龍須草,捆成一束,兩頭并齊。
6、用木質錘子錘草,錘草力度要均勻,讓空心干草變成扁平狀。
7、仔細查驗、保證每根草的柔韌度,扁平草經過刀刮后更細致光滑。
8、青石頭壓在草席上,以挑二壓二的編法為主,用直花和橫花相交等手法編織直至完工。
臨武龍須草席的獲獎榮譽
50年代曾在萊比錫世界工藝博覽會上獲獎,被譽為"世界獨有的手工藝品";
原國家榮譽主席宋慶齡先生曾題字稱贊臨武龍須草席;
2014年被列入郴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8農博會臨武龍須草席等6個農產品獲“金獎農產品”稱號;
發(fā)展歷程
1951年9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慶齡給臨武縣縣長熊子烈、副縣長傅云飛復信,贊美臨武龍須草產品。
1988年1月,正值桃李年華的胡曉琴,作為援非項目的代表和專家,被國家派往非洲,傳授龍須草編技藝。2019年3月26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胡曉琴再次踏上非洲的土地,指導當?shù)貙W員編織日常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