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越窯青瓷的基本介紹
上林湖是中國越窯青瓷發(fā)祥地和著名產(chǎn)地之一,位于慈溪滸山街道東南10公里處。
上林湖一帶燒制青瓷的歷史悠久,可溯東漢晚期,經(jīng)兩晉、隋唐直至北宋,有千余年之久,從未間斷。
東漢至隋代,前一段瓷器簡樸。東漢常見器物罍、罐、壺、洗、缽、碗等,釉呈青灰、青綠或褐色。后一段主產(chǎn)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因裝燒采用疊放,胎骨粗厚,故器皿笨重。
產(chǎn)品特點
唐代晚期,創(chuàng)制和使用了匣缽,坯件裝在匣缽內燒成,不再相互疊壓和受煙火、灰砂的熏染,因而釉面光潔,色澤一致。瓷器胎質細膩,并且把各種生活用瓷做成花、葉、瓜果的形式,出現(xiàn)了敞口碗、蓮花碗、海棠式碗、荷葉形碗、盤,以及瓜形注子、粉盒、油盒、瓷塑、瓷枕和各式水盂等,器形新穎活潑,輕盈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淡稚,達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紋飾除劃紋、印花外,還在嬰、缽、香爐等大件瓷器上,采用釉下彩繪工藝,繪以褐色的云紋和蓮瓣紋等,使器物更加莊重華麗,同時在一部分宮廷用瓷和貢瓷中鑲嵌金邊、銀邊和銅邊,即“金扣“、“銀扣”和“金棱”瓷器。
歷史民俗
以上林湖為中心地的越窯青瓷的發(fā)展,使瓷器同絲織品一樣成為明州港輸出的主要商品。在唐代,開辟了從明州通向海外的"陶瓷之路",北達高麗(朝鮮),東至日本。南經(jīng)廣州,通向兩條路線,一是向東南,通向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諸國;另一是向西南,沿海岸至越南達泰國、緬甸,經(jīng)孟加拉灣,到印度、巴基斯坦,以至直抵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伊朗、埃及等?,F(xiàn)代印度、伊朗、埃及、日本等國古港口、古越堡遺址,均發(fā)現(xiàn)有上林湖所產(chǎn)青瓷遺物。1942年考古家趙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中嘆稱:"古名窯如越州秘色,今已不可得見,只空存此一名詞,令后人羨煞耳"。如今上林湖畔,遍地青瓷遺片,成為室外的越窯青瓷博物館。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