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驢肉的基本介紹
趙縣盛產驢肉,鹵的味道也很不錯。肉在切的時候要逆著紋理切,薄薄的,這樣吃起來才會嫩。肉筋部分像肥肉一樣但又不膩,很好吃。驢板腸很好吃,因為有肥的部分嘛,香,而且吃起來還有一點韌勁,有嚼頭。套腸好像是小腸部分然后加工的時候一層一層的卷在了一起,口感有點像豬肚。
營養(yǎng)價值
驢肉中氨基酸構成十分全面,8種人體必需氨酸和10種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十分豐富。色氨酸是作為識別肉中蛋白質是否全面的重要物質,也是評定肉品質量的重要指標。驢肉中色氨基酸的含量為300~314mg/100g,遠大于豬肉(270mg/100g)和牛肉(219mg/100g),因而說驢肉的品質要優(yōu)于豬肉和牛肉。
產品特點
趙縣驢肉肉質鮮嫩,味美,爛、熟適中。
肉中夾帶“健子”的略顯透明的連肉,是涼菜的上等菜品。
歷史民俗
相傳清朝末年,固城村里一位姓劉的屠戶,遠走內蒙,學來了屠宰和鹵肉的好手藝。之后,回鄉(xiāng)操起了鹵制咸驢肉的生意。他鹵制的咸驢肉選料精全、加工細致、火候適當,成品驢肉嫩香可口、油香不膩,肥而怡口,在周圍一帶享有盛名。肉鋪一開張就十分火爆,煮多少賣多少,生意興隆,暢銷各地。他煮的驢板腸更是鮮香無比,當地有“驢臏子、馬板腸,一天不吃想得慌”之說。后來,劉家將這門手藝代代相傳,到劉文要這輩兒,已經是第四輩兒了。據60多歲的劉文要回憶,他從父親嘴里知道,老爺爺就是開驢肉鋪的,到父親劉小小一輩兒,買賣做到了石家莊。劉文要說,煮肉的老湯少說也有百年之多了。用百年老湯煮肉,為的就是一個不變的口味。到了劉文要這一輩兒,適逢“文革”,不允許私人做買賣,劉掌柜憑一門手藝,被招聘到當地的供銷社,依然操他的老本行,這一干就是八年。這期間他在發(fā)揚光大祖?zhèn)鼷u肉、保持特色的基礎上,又學了一門灌驢腸技術,將煮熟的肋肉剁碎,再用煮肉老湯調和粉芡,加花椒、茴香、砂仁、陳皮、肉桂、丁香、姜末等,用香油和肉末、粉糊一起調拌,然后灌入腸皮中,扎口下鍋煮熟。出鍋后,果然入口生津,香氣四溢。如今,這驢腸也成為與趙州咸驢肉齊名的一道名吃。
趙縣驢肉的制作方法
趙縣驢肉上午宰殺,下午下鍋,當達到一定的時間后,就停止了旺火,用大石頭將肉壓在湯下,文火燜、燉,長達十幾個小時,通宵,讓咸、和作料最充分的漬進肉里,達到肉里,肉外一樣入味。至第二天清晨出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