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豆皮子的基本介紹
公安豆皮子是湖北公安縣的一種可以像面條一樣煮著吃的漢族傳統(tǒng)名吃。在當?shù)?,村民用大米、綠豆,還有面粉按一定比例摻合在一起,用石磨磨成漿,再立即放到鍋里,一陣大火過后,米漿成了一張面皮。面皮攤涼,再由婦人快刀,將其切成細條,爾后曬干,這就成了公安的特產(chǎn)豆皮子。
歷史民俗
做豆皮子的高潮,就是在尾聲的時候,給每個到場的人煎一份油重蔥香的豆皮了。按照鄉(xiāng)俗,無論是否參與干活,也無論男女老幼,見者有份。以往,村人肚里沒食,誰家做豆皮子,幾乎就是全村人的節(jié)日,誰都可以來吃上一份。當然,夜半上門,總得有個由頭,最通常的由頭是找貓,鄉(xiāng)下養(yǎng)貓,一貓管十鄰,貓不見了,主人就得找。于是,約定俗成,誰家做豆皮子,就到誰家捉貓,久而久之,“捉貓子”竟成了吃人們互吃豆皮子的代名詞。
正因為有了這個習俗,就使得有些人做豆皮子很費思量。如果鄰人來“捉貓子”,碰上主人關(guān)門閉戶,來人決不會叫門,生氣而返,由此主人小氣的名聲也就出去了。如果沒人上門“捉貓子”,就說明這家主人沒人緣,沒過門的新媳婦可以以此毀婚。于是,鄉(xiāng)親們做豆皮子,通常都是門戶打開,燈火輝煌。當年就曾經(jīng)有個這樣一個故事,某人最為好客,村人相邀湊趣,居然將主人全部的豆皮子現(xiàn)場吃光了。事后,鄰人做豆皮子,每家送一點,他得到的居然超過了自己準備的。由此可見,村人純樸,人們心中都有一桿秤。
制作方法
做豆皮子,以站在灶頭的師傅為核心,他的活也技術(shù)含量最大。試想,在數(shù)十秒的時間內(nèi),將一碗米漿沿著鍋沿倒入,再迅速用一張自制的木片將緩緩下滑的米漿趕勻攤薄。用力大了,會開天窗;用力小了,會露鍋底,而這是最讓人恥笑的。將一碗米漿變成一張薄皮,不多不少,厚薄正好,這可不是誰都能做的活,每一個村通常只有一兩個。他有權(quán)指揮磨漿的調(diào)整米漿的粗細,吩咐燒火的注意火候的方位,責罵跑堂的孩子沒有及時將做好的面皮送出去攤涼。日后很久,人們吃豆皮子時,都會夸獎或者批評這位核心師傅。當?shù)赜薪?jīng)驗的人一舉筷子,就會肯定地說出做出該豆皮子師傅的名字,所謂“口碑”,一般就是這樣形成的。
次要核心人物,就是那些將攤涼面皮切成細條的村婦。通常是三五人,坐在一起,一邊話家常,一邊運刀如飛,嘴不住,手不停,切出來的豆皮子還得寬窄一致。村婦們都很樂意在這樣的公開場合亮相,手藝好的自然是受人追捧夸獎,如果切豆皮子的是一位待字閨中的姑娘,很快就會有人上門提親的。攤的和切的,都是豆皮子做功中相輔相成的兩道必須工藝,前者管厚薄,后者管寬窄,哪一道工序不過關(guān),豆皮子的質(zhì)量就會大大下降。
至于推磨和喂磨,一個需要力氣,一個需要耐心,推磨的要保持用力均勻,喂磨則決定米漿的粗細。這兩項活在做豆皮子中最累,一般會有人替換。不會站灶頭的技術(shù),總會有把子力氣,一個村里,大家都會幫忙的。鄉(xiāng)下習俗,做豆皮子,無論是灶頭的師傅,還是跑堂的小廝,全都不計分文,最后吃一份豆皮子做成的夜宵了事。
品嘗吃法
煮:將豆絲放入水中浸泡約10分鐘,將水,雞湯,或墨魚湯或者你喜歡的什么湯都行煮開。放入適量的豆絲,約5-6分鐘即可煮熟,加佐料和自己喜歡的菜就可以了。
炒:用涼水浸泡30分鐘,濾干水份,用植物(動物)油中火炒,散狀柔和爽口。
蒸:直接將干豆絲放入蒸鍋中蒸6--9分鐘,取出后蘸佐料吃。
火鍋:先用溫開水浸泡10分鐘,濾干水份等火鍋湯料滾開再把豆絲加入,煮開即食。
烤:此法很講究,吃的人邊烤邊蘸各種佐料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辣的或其它味道,當然,我們并不是提倡此種吃法,炸制過程會產(chǎn)生少量有害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