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瓷器的基本介紹
日本是一個以生產陶器為主打產品的國度,其生產瓷器的歷史僅僅有400多年的時間,大大晚于世界上瓷器的母國—中國。但是,日本陶瓷行業(yè)日用細瓷的產品設計與技術工藝卻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目前,日本的日用細瓷產品仍占據了美國近一半的高檔瓷器市場,令人刮目相看。日本日用細瓷的生產技術水平很高,包括瓷器的實物質量(包括使用強度、耐劃傷性、熱穩(wěn)定性等)、白度、產品規(guī)整度,以及在控制釉面鉛、鎘溶出率方面,各項技術指標均領先于國際水平。尤其在日用瓷器產品的器型、畫面設計,釉色裝飾以及產品配套和包裝裝潢方面,儼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風格與特色。
產品特點
日本瓷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紅釉、藍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過程中比較純凈,釉面和胎體結合得比較緊密,施釉薄而均勻,有光亮感。胎質堅硬細密。
在歷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制瓷業(yè)也不例外,有些造型與中國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顯的日本民族風格。日本的瓷瓶類主要包括米酒瓶、棱口獸耳瓶、梅瓶、燈籠瓶、花瓶、人物花瓶背壺式扁瓶、葫蘆瓶。米酒瓶腹大、口小、頸短,瓶身畫有樹枝,枝上有兩把與草相似的線條下垂,這種瓶型和紋飾都帶有明顯的日本風格。棱口獸耳瓶的獸耳銜環(huán)是橢圓形的,而中國的獸耳銜環(huán)是圓形的。日本的人物花瓶在中國稱魚簍尊或罐。日本講究茶道,因此日本的茶壺自然有自己的特色,日本茶壺包括葡萄酒壺、京都茶壺、咖啡壺端把壺、桶子壺和提梁壺等造型。日本罐的造型與中國罐區(qū)別不大,但畫法與中國不同,比較有特點的是日本罐兩側有系,大口圓蓋,施滿彩;日本水罐造型多為桶形;日本的茶葉罐有的罐體上心形開光,罐蓋頂部也有六角形開光圖案。日本的大缸與中國有很多不同,日本缸的口部有平沿的、圓沿的,內壁往里摳,呈逗號形,不僅用來當容器,還用來做取暖器。日本的隔盒有圓形的、方形的,有三層的,也有多層的,在造型上與中國有所不同,中國的隔盒小,日本的隔盒大,在盒與盒的連接處,日本的隔盒是外口的,中國的隔盒是里口的,兩者正好相反。
日本瓷器圖案和畫面顏色比較明快,多大紅大綠、黑白相間,同時日本的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邊沿多有金色釉。
歷史民俗
七世紀末,唐三彩開始傳到日本,是由當時的遣唐使船只帶去的?,F在日本已有十個地方發(fā)現了這些出土品,特別是在奈良的大安寺,一下子出土了三十幾件唐三彩。唐三彩的傳入,對日本的制陶工藝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促進。在三彩的技術體系之下日本在燒制時帶有與漢族不同的特色。在形態(tài)上,它基本上沒有神像人俑或馬和駱駝等的造型,而是多為日常的容器,或是摹仿銅合金佛用器具燒制成的壺、瓶、缽、盤、碗等。在釉色上,它也不像唐三彩那樣顯得五彩斑斕、華麗多姿,而是更多地敷施了綠釉,整個陶器多以綠釉為基調,顯得比較素樸,甚至帶些稚氣,日本人一直對綠色情有獨鐘,這與日本民族愛好自然有關。目前,三彩陶器藏品最豐富的是集中在奈良正倉院的57件作品,被稱之為正倉院三彩,又稱為奈良三彩。三彩陶器的出土地,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寺院、宮殿、官衙等處的遺跡,近年來也逐漸有從村落的遺跡中出土的,但總體來說,三彩陶器主要是用于國家和貴族等舉行祭祀、佛教儀式的場合,壺等器具被用來盛放火葬后的遺骨,與一般民眾的生活還是有些距離。
九世紀進入平安時代后,又從當時的大唐傳來了白瓷和越州窯的青瓷,種類多為日常用的碗、盤等餐具。自此,日本的陶制餐具從原先模擬金屬品的須惠器、三彩陶器,開始轉向模仿中國青瓷制的餐具樣式了。
但當時日本人無法燒制出與青瓷媲美的瓷器,他們只是在原來三彩技術的基礎上,又吸取中國的灰釉技法,燒制出了灰釉陶器。這些灰釉陶器與越州青瓷相比,畢竟要顯得粗糲得多。不過越州青瓷的傳入大大拓開了日本人陶器形態(tài)的種類。
真正燒制陶器是在鐮倉時代,瀨戶一個叫藤四郎景正的人從中國引入了技術,制造水壺、香爐、佛具等。以后直到室町時代,除了瀨戶以外,信樂、?;?、丹波、備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稱作 日本的六大古窯。再后來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燒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制作就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