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鍋盔的基本介紹
鍋盔是中國北方地區(qū)漢族傳統面食的一種,在陜西被譽為“陜西十大怪,鍋盔像鍋蓋”。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
產品特點
鍋盔泡在長武羊肉泡饃、水豆腐里,耐煮耐泡,越煮越泡,越有筋絲,越有味道。它耐貯藏,冬季天寒,十天半月,味道如初;酷暑炎夏,三兩天內也不會變質。它是長武人的傳統主食之一,也是西北人喜食的風味食品。
歷史民俗
長武鍋盔源于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在女兒臨產當月的初二、三,女方親娘帶大鍋盔和嬰兒裹肚來女兒家中,將大餅扣在鍋蓋上, 用拳擊破,將裹肚從女兒住處窗口拋進去,再進屋把裹肚壓在席底稱為“打鍋”, 以保生產順利和母子平安。產后三天,娘家人帶生面條去女兒家中探望,俗稱“下奶”;產后10-20天,娘婆兩家至親好友探望產婦及嬰兒,攜帶烙餅、雞蛋、掛面、紅塘和衣物, 祝愿大小平安。 孩子出生一月時,做“滿 (彌)月”,滿月之日,備置豐盛飯萊, 親友登門祝賀,嬰兒舅家人饋贈被單、童裝、童車、衣帽。 一般親友贈布料、童裝、玩具等。午宴時,趁其不備給嬰兒父母、祖父母臉上抹黑、 紅顏色,追逐嬉戲, 皆大歡喜。在長武以巨家鎮(zhèn)的鍋盔最為有名。
制作方法
長武鍋盔所以如此精美,一是用料精良:二是加工考究。正宗的長武鍋盔用的是如雪如粉的八零麥面和清醇甘甜的北水溝泉水,烙制時,用細麥面5公斤,加2公斤酵面,倒15克堿水,用1公斤溫水和勻,揉成硬面,然后,用一根1米多長、茶杯口粗細的壓桿反復壓和,直到軟硬合適,然后成形放進淺鍋,用麥草火慢慢燒烙,三翻六轉,經過40分鐘,正反兩面都上好火色,能聞到面熟的香味后從鍋內取出,放在干凈麥草上晾涼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