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瓷的基本介紹
中國紅瓷亦稱醴陵紅瓷,中國紅瓷是湖南醴陵特產,醴陵紅瓷以精湛的制瓷技藝著稱于世,在四大發(fā)明出現(xiàn)以前,它就已經傳遍世界。紅色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并且也是最受世界各國青睞的顏色。醴陵紅瓷承載著吉祥、尊貴、自古就成為皇室追求的珍品。今天,中國紅瓷將紅瓷技藝運用到日常生活器具中,使古代只能皇家享用的紅瓷進入到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中國紅瓷的每一件產品,從設計到研發(fā),皆由專業(yè)設計師精心選材、構思,并結合不同理念所創(chuàng)造的工藝精品。無論是外觀還是內涵,均能見到設計師的巧思妙想,因此產品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產品特點
難 工藝難
一、中國紅燒制難度很高,工藝復雜,通常是四次進爐:一是素燒;二是釉燒;三是紅燒;四是金燒。每一環(huán)節(jié)不可偏差。通常情況下,中國紅瓷器在燒制多件中才能出一件成品,大型成品的合格率更低,所謂“十窯九不成”。近乎苛刻的制造工藝與極低的成品率,彰顯中國紅瓷稀缺性與珍貴性。
二、紅瓷的形成難。銅紅在800℃要分解,中國紅在1450℃的高溫下成瓷,難中之難。
貴 材料貴
紅釉是用稀有金屬鉭燒制而成的,金屬鉭是比黃金還貴的稀有金屬,且紅瓷上的金色圖案是用純度在99%以上的純金烤制而成,可以說中國紅瓷是用黃金燒成的。中國紅瓷從用材方面就體現(xiàn)了高貴藝術珍品的品味與內含的現(xiàn)實價值。
好 陶瓷好
簡約雅致、細致白潤、胎薄如紙、擊聲如磬是其真實寫照。自其誕生之日起,紅瓷以其“薄如紙、透如鏡、聲如磬、白如玉”,瓷質細膩通透,器形美觀典雅,彩面潤澤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點,成就了它潔白的質地和華貴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藝術的雙重價值,是收藏與贈友的珍品。
歷史民俗
一般人認為,中國瓷器以青藍白諸色聞名,紅色為主色調的瓷器并不多見。事實上,中國紅瓷歷史源遠流長。紅瓷的發(fā)展歷史可分為晚唐的始創(chuàng)期、元明的成熟期、明清的極盛期、當代的復興期等幾個特性明顯的階段。
紅瓷始于晚唐,但從工藝角度分析,紅瓷的技術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鎮(zhèn)發(fā)展并創(chuàng)新了前朝以來的釉里紅技術,開始了批量生產釉里紅的歷史。
明清是紅瓷發(fā)展的極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紅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極盛期,此時釉里紅大多色較淡,紅色暈散,紋飾以花卉為主,有較多扁菊花紋是一大時代特征。明宣德是釉里紅瓷發(fā)展的又一高峰,該時期紅瓷創(chuàng)新分為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兩大類。
到了清康熙年間,紅瓷制造工藝相當突出,紅瓷成品色調濃艷鮮亮,有不同的濃淡層次,品種也較為多樣,有釉里紅、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加彩、釉里三彩等。雍正年間所制紅瓷在工藝上達到歷史最高峰,其紅瓷成品紅艷,尤其是青花釉里紅在色彩、設計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調濃淡不但很鮮亮,且時有暈散。 但仍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紅瓷器。一直到新中國成立近50年后,才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研制出了真正的大紅瓷器,因此這種瓷器被稱為中國紅瓷。
1998年,中國科學家攻克了陶瓷大紅色釉不耐高溫的世界性難題,燒出了色澤鮮艷、表面純凈的大紅色瓷器,失傳近百年的中國紅瓷在20世紀末得以重生。這一技術實現(xiàn)了中外陶瓷藝人百年的大紅夢,填補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
制作方法
在工藝方面,中國紅瓷制作者對燒制工藝往往達到“苛刻”的地步。紅瓷燒制難度很高,工藝復雜,通常要四次進爐:一是素燒,二是釉燒,三是紅燒,四是金燒。每一環(huán)節(jié)不可有偏差。通常情況下,中國紅瓷在燒制3件中才能產出1件成品,大型成品中10多件瓷坯中才能有1件成品,所謂“十窯九不成”。近乎苛刻的制造工藝與極低的成品率,彰顯了中國紅瓷稀缺性與珍貴性。
中國紅瓷的鑒別真假
辨?zhèn)问紫纫獏^(qū)分贗品和仿品。仿品是文化的延續(xù),仿得好的瓷器同樣有收藏價值,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間。而贗品是在仿品的基礎上,人為做舊、打磨、酸浸、堿咬,使之看似真品,這有明顯的欺騙性。
首先是聽聲音:新胎聲音硬、脆,而老胎鋁含量較高,具冷性,敲打時聲音沉悶;再看光澤:新瓷有高光點,光亮刺眼,而老瓷光從內發(fā),黝亮養(yǎng)眼;最后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舊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來面目,而老胎表層不能輕易洗掉。還有一種用膠攙和雜物的方法特殊做舊,不容易洗,需綜合分析再做判斷。
排除人為造舊的因素后,再從形、色、神韻、紋飾、成型工藝、繪畫技法等方面,根據書籍資料斷定瓷器的年代。